通讯:“塞上愚公”董鸿儒:斩获“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2-09-09 09:34:35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责任编辑:news

通讯:“塞上愚公”董鸿儒:斩获“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的背后
图为董鸿儒。 董鸿儒供图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8日电 题:“塞上愚公”董鸿儒:斩获“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的背后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83岁的董鸿儒这几天又有了新决定:“我将继续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这是他斩获“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之后,面对媒体说出的最新心声。

  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董鸿儒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他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人。

  被外界称为“塞上愚公”的董鸿儒,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人,对于此次斩获“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他表示,“这是一次激励,也是一次鞭策,生命不止,奋斗不止。”

  董鸿儒之所以被外界关注,一切皆在于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带领当地苏木山林场职工,经过40多年的奋斗,把荒山秃岭治理成如今松涛草海、花香鸟鸣、泉水叮咚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林场。

图为董鸿儒。 董鸿儒供图
图为董鸿儒。 董鸿儒供图

  兴和县政府的消息显示,20世纪50年代前的苏木山还是一片荒芜,只在避风背阴处偶尔可见为数不多的白桦树。

  1956年兴和县为了保护和绿化苏木山,在这里设立了护林站,先后派来两名护林员,但不出两年,他们都因忍受不了这里的穷苦和寂寞,“逃”下山了。

  雄踞晋蒙冀三省交界处的苏木山,主峰黄石涯高2335米,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峰”。

  1958年春,19岁的董鸿儒背起行囊,从县城出发走向45公里外的苏木山,开始对这座山进行“改造”。

  当时的他设想过工作环境的艰苦,可初到盖在半山腰的护林站,弯腰走进又矮又小、到处走风漏气的破旧土坯房时,还是吓了一跳。

  “一口水缸、一盘土炕、一个风箱,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这就是全部家当。”董鸿儒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这样回忆说。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默默地在苏木山区大小沟壑劈开荆棘、拨开草丛执着专注地寻找着适宜当地大面积栽植的树种。同时,详细记录了当地土壤、植被和气候信息。

  1960年,经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现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勘察设计,苏木山林场成立。从此董鸿儒和首任场长赵守礼两个人担任起造林的重任。

  “改造”苏木山,董鸿儒真正有了成功感觉是在1967年。

  这一年秋天,董鸿儒看到一排排茁壮生长的松林把荒山染绿,激动地跳起来,向大山疾呼“苏木山活了,我们胜利了!”

  之后,董鸿儒带领林场职工把苏木山划分成五个林区,每个林区由5至6名林场职工负责组织指导,发动周边乡村几千名干部群众开展了造林大会战。

  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木山已经全部披绿,露出“松涛草海”的模样,“塞上愚公”董鸿儒的美誉不胫而走。

图为董鸿儒(左七)在北京领奖现场。 董鸿儒供图
图为董鸿儒(左七)在北京领奖现场。 董鸿儒供图

  1987年,董鸿儒被提拔为兴和县林业局副局长,他带领职工进一步提升了苏木山的森林覆盖率,因地制宜增加了十多个树种,还大面积培植灌木林和花草,使苏木山日渐成为游人如织的森林公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避暑度假。

  1994年,董鸿儒当选兴和县政协副主席,但是他选择继续留在苏木山种树。1999年退休后,董鸿儒在苏木山林场承包了一片林地,一面培育新树苗,一面传授种树经验,继续为“种好树”发挥余热。

  40多年的默默奋斗,最终换来的是苏木山的绿意无限,前景无限。

  9月8日,记者从乌兰察布市政府得到的消息显示,如今的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这里每年都会迎来北京、大同、张家口等周边城市的游客10余万人次。

  “目前苏木山森林面积达到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形成壮阔的绿色海洋。”董鸿儒的儿子董存战表示,如今的苏木山已是兴和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和支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老人从北京领奖回来后,心里依旧惦记着苏木山;他时常叮嘱苏木山林场现任党支部书记董存战,要他带领林场职工注意防火,时刻巡山。

  当地一名36岁的护林员袁东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