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降糖药被用来减肥,降糖药不是减肥神药!

发布时间:2022-06-09 16:43:00 | 来源:健康时报网 | 责任编辑:news

(健康时报记者徐诗瑜 赵苑旨)“利拉鲁肽,有效减脂不反弹。”“司美格鲁肽可以用来减肥吗?效果如何?”“我们医院最近流行打度拉糖肽,医护人员都在打”……健康时报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检索发现,多款降糖药物——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被用来减肥,包括度拉糖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等,不过,上述药物均未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肥胖适应症批准。

降糖药被用来减肥

“听说朋友用利拉鲁肽一个月减了近10斤,当时很好奇,就在网上查了查,发现很多人都说用这个药瘦了很多,就想着自己也试试看。”李静(化名)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她身高163厘米,体重63公斤,想通过这种方式减到理想体重50公斤以内。

“身边就有朋友这真实的案例,况且看她用了也没什么大事,就没多想,朋友找了医院熟人就开出药了。”李静说,一开始只打了0.6毫克,有了不想吃东西的感觉,她知道,起作用了。隔了一周再去称体重,减掉了2斤。

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延缓胃排空降低血糖,并通过抑制食欲抑制减少进食,进而降低体重。目前国内获批的药物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包括度拉糖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艾塞那肽、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等。

虽然GLP-1受体激动剂为处方药,但很多使用者都分享了院外的获取途径。记者从海南网友小红处了解到,她无法从正规途径获取司美格鲁肽,转而从药店朋友处直接拿药。据一名减肥药“代购”介绍,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为热销的“减肥笔”产品,“减肥笔是我们从总代那里拿的,减肥效果褒贬不一,效果不保证,但肯定是正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表示,连自己医院内的不少医护人员都来咨询降糖药物减脂作用,降糖药被当作减肥针使用的现象较为泛滥。“他们中很多并不适合用这类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但有医护人员认为有期刊文章证明这些药物的减肥作用,仍然在长期使用。”

记者在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搜索发现,目前,GLP-1类药物中,只有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获批了肥胖适应症,且有明确的使用限制。而在我国目前批准应用的减重药物仅有奥利司他。

“GLP-1受体激动剂在我国获批的适应证为降糖药物,而不是单纯应用于‘减肥药’的首选药品。对于目前不少肥胖者采用一些降糖药物来进行减肥,可能是源于一些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过程中发现其减重效果不错,逐步就传为‘减肥药’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减重专家陈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里,对这类药品定义为“可能产生减重作用的药品”,适合于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我国没有批准这些药物在肥胖方面的适应症,目前所有的使用都属于超适应症用药或不规范用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教授彭永德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行超适应症用药带来很大风险

“0.6毫克利拉鲁肽打了3到4天,感觉到了瓶颈,又加大剂量到1.2毫克,结果头晕、胀气、想吐,反应很强烈,我在床上整整躺了一天。”李静说,她仔细查了药物的副作用后,开始担心,毕竟自己没有糖尿病,第二天便停了药。

“一周前的中午打了一针,接下来的四天除了早餐基本上没吃饭,配合运动,体重从104.6斤降到了101斤,但是稍微吃些东西就想吐,恢复吃饭后,体重也反弹了回去。”夏女士向健康时报记者反映,在得知一位好友通过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减肥瘦了几斤后,自己也尝试了一下,但因为有两次想呕吐的情况,还是觉得不安心。

减重背后,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尚未引起重视。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利拉鲁肽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疾病。国家药监局官网2013年至2019年多次发布了有关GLP-1受体激动剂的药物警讯,加拿大警告与艾塞那肽相关的胰腺癌风险。美国FDA在2021年7月到9月的不良事件报告中披露,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造成胆囊相关疾病。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和2014年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肥胖症药物减重治疗部分提到,BMI≥30kg/m2或BMI≥27kg/m2合并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建议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应用药物减重治疗。

在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里也明确提到,考虑到种族差异并结合我国人口特点,2016年版共识指出,建议中国人群中BMI≥28kg/m2且经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kg/m2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负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肥胖相关并发症之一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基础上推荐应用药物减重治疗,本指南建议维持该适应症标准。

“我国药品法是基于适应症用药,如果不在适应症范围内用药,就属于超适应症用药。在最新的《医师法》里有明确提到,医生在超适应症用药时,要有特别明确的证据支持用药对患者的获益更大,才能够得以应用。”陈伟说,目前我国市场仅有一款经国家药监局审批的减肥药品奥利司他,而对于不属于此类别的其他药物,尚没有特别明确的药物应用临界值。如需开具GLP-1受体激动剂的处方药,前提必须是针对患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并符合BMI超过28kg/m2(中国的肥胖标准)。因为有大量研究证明,患者在应用药物过程中,进食量较用药前减少了,体重也下降,随之对于血糖控制也是极有益处的。

“所有的减重药物都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GLP-1受体激动剂主要是胃肠道方面,恶心、呕吐、腹泻等。一般情况下停止用药后症状会缓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李舍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GLP-1类药物用于减肥治疗在中国属于超适应症、超说明书用药,需要专门审批,在一定范围内受限制的使用。在用药得到体重下降的同时,背后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成本和用药负担,还有一些潜在未能被研究证实的风险。例如对于一部分不适合使用GLP-1的人来说,滥用减肥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瘦体重(肌肉)流失,甚至导致肌少症。

李舍予表示,目前暂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但在不适合的人身上滥用GLP-1类药物减肥其副作用可能难以预期,“瘦体重流失可能导致人很容易疲累,运动能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是正常生活的运行。”

应严格审批流程,加强药物监管

“自减肥门诊开放后,真正肥胖的人群看诊相对较少,轻度肥胖或是正常偏胖的女性看诊更多,使用降糖药减肥的也以这一人群为主。”彭永德介绍,这类群体过于关注体型、体重,但其实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达到正常体重,不需要过度依赖药物治疗。

彭永德建议,临床医生要按照规范开药,不恰当的超适应症用药可能需要承担一系列后续责任。药店、互联网医疗也要严格审批流程,对于处方药要把握好监控、监管力度,减少药物滥用。

“医药企业也应该落实社会责任,对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追踪、记录。”李舍予表示,目前这类药物用作减脂的销售途径尚不规范,很多情况是院外用药,可能未经医生建议,自行通过药房、经销商购买,因此可能位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管的盲区。

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建议,药企及医疗机构都应在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多努力,以保障患者用药人身安全。例如,通过博鳌乐城先行区或其他法律批准的先行先试地区进行临床试验,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规模合法使用,通过真实世界证据获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信息,进而帮助监管机构决策药品审评审批。

“减肥、防治糖尿病的原点是管控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能量的摄入,加强运动。”彭永德呼吁,应努力达成“舌尖上的健康”,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身材、身体的管理,要远胜过药物的治疗。

陈伟建议,“对于一些本身不是很胖,又想通过捷径来获得减重的人群,建议大家要重点考虑安全性。因为只有在重度肥胖的人,用规范生活方式减重失败且通过减重的健康获益更大的时候,才考虑采用药物治疗。对于那些体型微胖且并没有达到严重肥胖的人,要想获得长久的健康体重,还是要着力从改变生活行为和塑造良好饮食习惯入手”。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